臥槽,我是做了多大傷天害理的事,居然讓安防全球老大的新媒體團隊瞟了一眼,還居然給了個內部“封殺”令!
其一段時間比較忙,一直沒在意,早了很久就有朋友私信說,你經常說人家海康、大華們的一些瑕疵,別讓人家念叨你。
不過啊,最近的確是來自不少江浙滬啦、廣深地區的號碼關注,有海康各地代理、還有新媒體從業者、工程商系統集成商,從頭像一看就是資深行業老炮,哈哈!于是乎加好友進群!
還是那句話,來著不懼!擺開八仙桌,招待十六方,來的都是客,全憑嘴一張。
當時就在想,公眾號說的內容都是大家能從網上找到的,也都是公開報道的內容,如果這些內容都有問題,那他們也就太敏感了吧。哈哈。
沒想到啊,沒想到,你“濃眉大眼的朱時茂”,居然來了發一道令人啼笑皆非的內部“封殺令”——意思是要求新媒體渠道從上之下對“安防群”公眾號、視頻號避而遠之,不參與,不轉發,不評論,不討論,只因該賬號發表了關于城市展廳發展、代理商政策和法律糾紛等內容的文章。一個安防行業老大,居然對一個自媒體賬號在內部指指點點,這種反應不僅過度,更暴露出海康新媒體運營的深度焦慮與不專業。
巨人也有脆弱的一面:航母為何恐懼小漁船?
作為全球安防監控領域絕對的龍頭老大,業務遍及150多個國家和地區,員工超過4萬人,代理商更是成千上萬。就是這樣一個行業巨無霸,卻對一個粉絲量有限的行業公眾號如此“重視”并在意,說明啥。不對等的關注本身就極具諷刺意味。按理說,大企業應有足夠的自信和胸懷容納不同聲音,但反應更像是一個驚慌失措的初學者,暴露了巨頭內心的脆弱與不安。用高射炮打蚊子——不僅效果存疑,也暴露了自己的軟肋。
信息透明時代荒唐之舉“軟封殺”
“安防群”公眾號內容都是基于互聯網公開信息:法院裁判文書、企業公告、行業報道等。這些內容任何人均可獲取,海康試圖“軟封殺”的實質是**封鎖公開信息的傳播**。
海康起訴代理商的案件在各種網站都有公示,城市展廳業務在企業官網大肆宣傳、各地代理商更是搖旗吶喊,代理商政策調整在行業論壇早有討論。公眾號只是整合了這些陽光下的信息,但讓體系內部不看不評論不轉發不參與,掩耳盜鈴之勢,哈哈,不僅徒勞無功,更顯得荒唐可笑。海康新媒體團隊如果連這點基本認知都沒有,其專業能力確實令人堪憂。
骨子里就帶的東西,因為歷史不會說謊:海康的“玻璃心”傳統
記著2015年“安全門”事件鬧得沸沸揚揚,海康就表現出對負面信息的過度敏感。當時江蘇省公安廳一則內部通知被曝光,指出海康設備存在安全隱患,部分設備甚至**已被境外IP地址控制**。
但是面對危機,其雖然最終進行了技術補救,但初期反應卻是試圖淡化問題規模。這種回避正面回應的模式似乎已成為公司處理負面信息的傳統。
我們再看2020年的固態硬盤“以次充好”事件中,其同樣先是否認,后在鐵證面前才不得不承認。每次都顯示出對批評聲音的抵觸而非接納態度。
貌似都在學習互聯網對待負面信息的處理模式:冷處理,哈哈!但是暗潮涌動下的信息是蓋不住滴。
看其新媒體戰略:形似而神離的數字化轉型
海康在新媒體布局絕對積極:各地建設豪華城市展廳代理商站臺助威、布局抖音藍V矩陣、規劃直播銷售體系。但從這次“軟封殺”事件看,其新媒體思維仍停留在**傳統控制模式**。
但真正的數字轉型不僅是渠道創新,更是思維革命。新媒體時代的核心是開放、透明和互動,而非傳統的單向宣傳和信息控制。他們的新媒體團隊貌似學會了新工具的使用,卻未能理解新媒體環境的本質規律。這種形神分離的轉型,注定事倍功半。
再看看“被包養”的媒體與“獨立人格”的缺失
羅永浩多年前怒懟王自如的那句“既然被包養了就不要談什么獨立人格”,刺痛了整個科技媒體圈。如今看來,這句話同樣適用于那些被大企業廣告投放所左右的行業媒體。
在安防弱電行業,**品牌大廠包辦媒體內容**的現象尤為突出。大量行業媒體依靠企業廣告存活,自然難以保持編輯獨立性。行業老大作為行業龍頭,更是習慣了被媒體追捧的感覺。
當遇到一個不按常理出牌、不依賴企業廣告的內容賬號時,海康的反應才會如此失態——他們不習慣無法用廣告預算控制的聲音。
世界就是一個巨大的草臺班子,看草臺班子式的新媒體運營
海康作為上市公司又是全球安防老大,新媒體之勢,一句不能看、不能評論、不轉發、不參與就能做到沒人看,沒人聊,沒人關注了?哈哈,讓人懷疑其新媒體團隊是否由真正專業人士組成,抑或只是一個執行領導意志的“草臺班子”。
新媒體下,每個人安防人都是一個獨立發聲的窗口
安防行業需要更多獨立媒體聲音,而不是被企業廣告預算所包養的傳聲筒。**媒體的核心價值在于獨立性和客觀性**,失去這一點,媒體就淪為了企業的宣傳部門。
羅永浩的話雖然尖銳,卻不無道理:“既然被包養了就不要談什么獨立人格”。這句話既適用于那些被企業廣告左右的媒體,也適用于那些試圖控制一切聲音的企業。